新华社上海7月5日电 题:永恒的明灯——写在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文首译本出版100周年之际
新华社记者季明、杨金志、吴振东、郭敬丹
思想走在行动之前,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以前。
1848年2月,《共产党宣言》正式发表。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,成为一道划破暗夜的闪电。
1920年的中国风雨如晦,但也孕育勃勃生机。这年8月,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《共产党宣言》在上海出版。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、科学社会主义的标志性著作就此在中国传播开来。这本薄薄的小册子,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,起到了重要的铸魂、引航作用。
从1920到2020,百年历史并非都是宏大叙事,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也与《共产党宣言》紧密联接。他们中,有人舍生忘死保护宣言;有人不断创新讲述宣言的方式;还有人风华正茂,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开启为真理而奋斗的壮美人生……
战火中,一对父子守护“革命书刊”
上海市兴业路76号,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着1920年8月和9月出版的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文全译本。其中,9月再版本宣言的左上角盖有一枚长方形印章,“张静泉(人亚)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”的字迹仍可辨认。这背后,是早期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忠诚与守护。
张人亚,字静泉,1898年生人,15岁成为上海老凤祥银楼的一名金银首饰制作工人。他曾领导上海金银业工人大罢工,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。
因工作关系,张人亚有机会接触《共产党宣言》等一批马列主义著作、文件和刊物,这些文献成了他的精神指南。
1927年,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,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。危急关头,张人亚首先想到的是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的安危。这年年底,许久没回乡的他,匆匆推开宁波霞浦的家门。
父亲张爵谦没想到,儿子带回的是妥善保管一批文件和书刊的秘密任务。东西放下后,张人亚悄悄返回上海。
几番忖度,张爵谦编了个“不肖儿在外亡故”的故事,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,并将文件秘藏进空棺。这个秘密,张爵谦此后20多年从未提起。
新中国成立后,年事已高的张爵谦仍然等不到儿子的消息,便将衣冠冢内文件取出,嘱托三子张静茂将其上交党组织。这批由张家父子保护下来的珍贵文献,其中多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。
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《红色中华》记载,张人亚于1932年病故。悼词写道:“人亚同志对于革命工作是坚决努力,刻苦耐劳的,在共产党内始终是站在党的正确路线之下,与一切不正确思想做坚决斗争……”
“这是保护党内重要文献的壮举。”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王长流感慨,张人亚和他的亲属都有着“使命重于生命”的担当,这样的赤子之心,使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。
近年,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与上海评弹团合作,把张人亚的故事改编成中篇评弹搬上了舞台,戏的名字就叫《初心》。
书信间,两代共产党人探寻真理味道
“你们要知道我的遭遇,遭遇就是反动派在那白色恐怖时期常把‘共产党宣言’当作我的头衔……要你怕,要你不敢动。不过我这人是不大知道怕的。”
这是先进青年知识分子、中国共产党最早成员之一陈望道存世不多的亲笔信中的一段话,信是他写给一位后辈的。
1973年5月8日下午,时年45岁的浙江金华地区教师郑振乾壮起胆子,给仰慕已久的陈望道写信:“最近我们金华地委举办了第一期兼职理论辅导员读书会,主要学习马克思、恩格斯共同撰写的《共产党宣言》……我们殷切请求您,将那时翻译出版的原本寄数份给我们……同时敬请陈老将翻译出版宣言的经过、遭遇告诉我们。”
后辈同志对马列主义的热爱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忱,让陈望道在回信中直言“感到无限亲切”。他同时说道:“至于学习,我劝你们读新著,新著有马克思、恩格斯的许多篇序,比旧本完备得多。”
据档案资料记载,1920年春,陈望道全神贯注翻译宣言时,曾误把墨汁当作红糖蘸着粽子吃,并对母亲说“够甜,够甜”,留下了“真理味道有点甜”的故事。白色恐怖时期,反动派将《共产党宣言》定为禁书,不准再版,见之即查缴。陈望道则被冠以“《共产党宣言》译者”名号,上了反动派黑名单,多次险遭毒手,直至上海解放。
近半个世纪过去,郑振乾已92岁高龄。他将陈望道的亲笔信视作珍宝,“它总能使我感到格外振奋,信的字里行间都闪耀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崇高品行,激励我不忘初心、追求真理。”
一个细节是,信在5月8日寄出,回信的落款是5月11日。“父亲一定是收到信后就立即提笔回信了。”陈望道之子陈振新告诉记者,父亲平日言语不多,更不愿意和人谈起自己的遭遇。“但他对这些年轻人有问必答,只因他们同样热爱马列主义。他想用那些话去激励他们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,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。”
音频里,党史专家讲“活”宣言故事
“你们写过入党申请书吗?还记得自己入党的日子吗?……记得当时老师问我们,你们读过宣言吗?后来,这本书,我们一读再读。每次读,都会感叹它的品格和力量。”
像唠家常一样,一节党课就这样开始了。“旷世宣言惊风雨”的主题之下,讲的就是那本“区区一万多字却一经问世就震动整个欧洲的小册子”。
这是“给90后讲讲马克思”音频党课中的一节,2018年4月以来,共19集、每集约一刻钟的党课在上海乃至全国年轻听众中间引发“追剧”效应,节目总收听量逾3亿人次。
“网红党课”的幕后创作者,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、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等单位。“对年轻人来说,马克思可能是‘熟悉的陌生人’,宣言可能是‘高大上’的经典理论。”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亲历“给90后讲讲马克思”全集制作,他想通过创新形式让年轻人理解,伟人思想的形成根植于时代和实践,是丰富而立体的,宣言也不是“板起脸讲道理的论文”,而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理论著作、文学著作。
“讲‘活’宣言故事,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,就要形成特色、有效传播,走向青年,和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。”在曾峻看来,系列党课的创新在于还原伟人平凡的一面,在有限的时间内立足现实阐释经典理论,通过音频的形式“占领”年轻人的“碎片时间”,让思想理论教育进入日常生活。
“宣言写道,共产党人‘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’,这就是‘初心’。而今天,中国共产党人坚持‘人民至上’,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,这是对宣言精神的继承和发展。”曾峻说,从100年前陈望道的中文首译本开始,宣言在中国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。宣言引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找到人生信仰的坐标,汲取精神力量,并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。
“战场”上,青年一代践行初心使命
出于兴趣,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“85后”医生王相诗曾把《共产党宣言》读过几遍。但今年读来,又不同于先前的感受。
清明时节,她作为抗疫期间火线入党的医护人员代表,同其他几名师生在复旦大学陈望道塑像下,接力朗诵《共产党宣言(节选)》。塑像静立,内心似火。
不一样的感受,源自不一般的考验。王相诗工作的医院,是上海市新冠肺炎儿童患者唯一定点收治单位。作为传染科主治医师,即使疫情初期对病毒尚有许多未知,她也没想过退却。退了返乡的机票,暂别年幼的孩子,她毅然坚守抗疫最前线。与对成人的救治不同,隔离病房的孩子离开父母的陪伴,极度缺乏安全感,王相诗和护士们必须当起“临时妈妈”,在救治之外给予孩子亲人般的关爱。
救治中,王相诗把危险留给自己,主动承担采样、吸痰等高风险工作。有时必须让孩子放松,她就穿着臃肿的防护服,跳起自编自导的“儿童舞”。病房外,她主动添加患儿家人微信,及时和对方沟通孩子救治情况,尽力平复家长的焦虑。
“我也有孩子,最能理解妈妈们的心情。”王相诗说。
给王相诗最大鞭策的,是身边的共产党员。他们有的是科室同事,有的是护士长;有人饱经沧桑,也有人稚气未脱。在党员的模范引领下,传染科全体医护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展现出空前战斗力。
“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……”王相诗在陈望道塑像下朗诵道。“你看共产党员不惧危险、冲锋在前的样子,不就是宣言精神的现实写照吗?”
战“疫”见证了她对党的热爱。3月20日,王相诗如愿火线入党。
真理之光,穿越历史,照亮今天。
时光走过百年。今天的我们愈发相信:马克思是对的,真理的味道是甜的。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,《共产党宣言》不仅是划破旧时代夜空的那道闪电,更是照耀新时代航程的永恒明灯。
作者简介
姓名:季明 杨金志 吴振东等